“药王老爷当堂坐,药龙药虎倍伴着。
药龙手使压药碾,药虎手使簸药箩。
神农老祖这个尝百草;
内科陶弘景留堂托。
李濒湖留解《八十单一难》;
走弦号脉王叔和呀!
降龙伏虎孙思邈;
开膛破肚老华佗!
扁鹊神圣治杂症;
朱震亨先生能治妇女科!
张仲景先生留下停王典;
钱乙字仲阳能治儿科啊!
十大药王你到军队,稳坐法台你受香火。”

这段神词中《十大药王》的节选相信很多朋友都了解过,而且很多出马弟子的堂单中,都会有药王老爷与药龙、药虎的名字,他时刻提醒弟子出马是为了行善救人。
因各地民俗,我国民众信奉的药王不止一个,上古的神农、春秋的扁鹊、三国的华佗等,都是药王,但笔者认为,此中药王说的是孙思邈。

首先,我们先看一下孙思邈的简介
孙思邈(541年—682年,传说141岁),唐代著名医药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称为“药王”。
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,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,隐居陕西终南山中,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,世称孙真人、妙应真人、孙十常、白山药王。
他认为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,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“千金”二宇,名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他身体力行,一心赴救,不慕名利,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,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。
孙思邈作为医德创始人,在思想上指引着出马弟子不贪钱财、一心向善、悬壶济世。
作者又查询得知,清代以后,中国民间所称的药王大多为孙思邈。
再加上神祠中所述的药龙、药虎与孙思邈的轶事典故吻合,笔者确定,出马仙堂中的药王,即是孙思邈。

坐虎针龙
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,悬壶行医。
一日偶遇一虎卧在道中拦住去路,奇怪的是老虎并没扑来,却张大着嘴蹲在地上,乞求地轻轻摆着脑袋。
孙思邈上前一看,竟发现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。
他拿出随身扁担上的大铜环放入老虎的口中将其撑开。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血盆大口中,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。
当孙思邈取走虎口中的铜环后,老虎不住地点头,似乎是在感谢这位仁慈的医生。
从那以后,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,成为采药时驱虎避祸的标志。

“针龙”的故事版本很多,主要情节无外乎都是因为龙有了疾病,也来找孙思邈医治,康复之后馈赠药方助其成书。
故事的雏形来自于《千金翼方》中的《服水经》。

“龙因目疾离沧海;虎为牙痛守杏林”。
从“坐虎针龙”的故事就能看出,孙思邈与龙虎结缘,从而有了“药王老爷当堂坐,药龙药虎倍伴着。药龙手使压药碾,药虎手拿簸药箩。…”这句唱词,以及药王在出马堂单中的重要位置。